文化湖北
HUBEI HUAZHONG CULTURE PROPERTY RIGHTS EXCHANGE融合與交流催生燦爛楚文化
發布日期:2023-09-13 信息來源:湖北日報 瀏覽次數:160
長江文明在新時代如何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?長江經濟帶如何共同保護、傳承、弘揚長江文化?9月12日,首屆長江文明論壇在重慶舉行,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和長江沿線省(區、市)高校、科研和文博機構的專家學者,圍繞長江文化傳承發展開展交流。
湖北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
“長江流域史前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,為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。”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、歷史學部主任,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,介紹了長江史前文化與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。他舉例說,長江流域最早的龍的形象,出現在黃梅。黃梅焦墩出土的“卵石擺塑龍”,距今約6000年。“卵石擺塑龍”軀干長4.46米,由各色卵石擺塑而成,周邊另塑有魚、蛇等。“這說明當時長江流域已經出現了信仰,這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之一。”
王巍說,湖北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,城背溪“太陽人”石刻、屈家嶺高溫黑釉陶器、天門石家河古城、武漢盤龍城等都是見證。
“長江中游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進程中,貢獻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。”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、湖南省考古學會理事長郭偉民介紹,長江中游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城,比如石家河遺址等,拉開了中國史前文明快速發展的序幕。
長江中游已發現和確認的史前城址達20余座,絕大多數分布在湖北。石家河古城作為這一區域的中心,已具有都邑性質,不斷整合文化與資源,引領長江中游向前發展,因而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。
交流融合,讓中華文明不斷傳承與發展
“中華文明形成期,長江流域有三大文明高地,分別是上游的寶墩—三星堆遺址、中游的石家河遺址、下游的良渚遺址。長江中游地處北通中原黃河文明,東西接長江上下游的中樞地帶,文化交流與融合是其最大的特色。”論壇上,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表示,燦爛的楚文化來源于融合,得益于交流,大量的考古發現都印證了這一點。
著名歷史地理學家、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葛劍雄說,只有中國完整擁有兩條世界級大河。黃河、長江都處于北溫帶,在以往氣候變遷中,都適合人類生存發展。“黃河長江交相輝映,都是中華民族母親河,都是中華文明賴以生存發展最重要的物質條件。”
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、歷史學部副主任,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王震中也有相同的觀點。他說,長江與黃河在距今5000至4000年前,誕生了文明社會和早期國家,如良渚文明和屈家嶺一石家河文明。“在湖北天門石家河古城遺址出現時期,黃河流域也發現有多座4000多年前的都城遺址,例如陜西神木石峁、山西襄汾陶寺、河南登封王城崗等。“中華文明在其起源和形成階段,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是交相輝映、交互作用、并行發展的。”王震中表示,這反映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,既是本土的,又是多源的,長江和黃河是并存的兩大舞臺。如果用大江大河來表述中華文明,則可以稱之為“河江文明”。
專家呼吁: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應更重視統籌與協調
論壇上,長江沿線專家都對如何傳承和發揚長江文化表達了自己的觀點,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、如何讓文物“活化”等議題備受關注。
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、教授賀云翱認為,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當代長江文化傳承發展的最佳途徑,“長江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,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。在五大國家文化公園中,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涉及的經濟地位最重要,承載的戰略任務也更重。”他建議,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應更加重視統籌與協調,并有條件成為經濟、文化、社會、生態文明協調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先行區域。
“十年前的博物館是給考古人看的,現在的博物館應該是給大眾看的。”對于博物館建設,王巍認為,不但要有東西看,更要讓老百姓看得懂,所以要闡釋好文物,讓老百姓通過文物能知道先人是怎么生活的,怎么克服困難,這樣才能有啟迪。
數次“出圈”的網紅博物館——湖北省博物館前館長方勤說,要重視年輕人,用年輕人適應的方式去講好故事,用各種現代化手段,比如信息技術等來“活化”文物。